造就爱因斯坦天才的,并非他的高智商

原文:What Made Einstein a Genius Wasn’t His IQ | Psychology Today

为何爱因斯坦的卓越成就更多的源于他的方法、好奇心和努力,而非智商。

发布日期:2025 年 8 月 11 日 | 审稿人:Michelle Quirk

要点

  • 原始智力并不罕见;天才则要在系统性培养时才会出现。

  • 我们高估了天赋,因为它显而易见,却低估了隐藏其后的努力。​

  • 即使过程缓慢,天才也可以通过建设性的质疑精神和刻意练习来培养。

法国小说家埃米尔·左拉曾有妙语:「艺术家没有天赋就一无是处,但缺乏努力的天赋也毫无价值。」

天才亦是如此,实际上,我们更应该时常强调它。

我们执着于将智力视为固有特质的观念,实则诱发了有害的「短视」,而它无助于我们更好的激发自身潜能。当我们审视像爱因斯坦这类天才时,他们头脑中发生的一切也只是个开始。

打个比方。如果天才是块蛋糕,爱因斯坦只是拥有更大的厨房。他仍要寻找合适的配料、掌握正确的工序,以及动手烘焙的意愿。不仅要烤,更要烤出精妙绝伦的糕点。

事实证明,​持续的努力远比原始脑力更重要。要是没有这份努力,我们恐怕根本不会听说爱因斯坦这个名字。​

为何高智商未必能转化为卓越的表现

高智商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稀缺。

从统计学角度看,当今世上或许存在着数百个爱因斯坦级的天才。早在远古祖先漫步平原时,这类天才的数量很可能就已如此了。然而那时人类的集体智慧,其成果大概也不过是更锋利的黑曜石和更高效的烤肉方法罢了。

当我们回想历史上的天才时,时常会陷入事后归因的谬误:我们只见到了卓越天才和他们的辉煌成就,就将其全部归因于他们拥有的智力。我们没看到的是他们幕后所下的苦功,数年的阅读、钻研、失败与调整,以及那些他们曾遭遇的种种挫败。我们低估了努力的分量,由此也错过了那些我们所能瞥见的真正天才可能赋予的深刻启示。

心理学家弗朗索瓦·加涅(Françoys Gagné)揭示了爱因斯坦与达·芬奇式的天才为何在社会上难以出现。他将人类能力划分为两大类:​自然禀赋和系统性培养的能力​。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,即那些显而易见的天赋,却常常忽视后者。这种忽视造成了认知上的双重困境​,因为自然天赋的可见性,我们过度强调它,却因为系统性培养的隐蔽性而低估其价值。结果就是,我们模仿和学习的方向出现了偏差。

更糟的是,即便有些人真正掌握了系统性培养的方法,他们也往往难以向他人阐明其精髓。事实上,我们常常刻意避免让他们亲自传授方法,而只关心最终成果。爱因斯坦和达·芬奇便是这种境况的完美例证。

爱因斯坦和达芬奇究竟有何不同

爱因斯坦虽被后世广为敬仰,但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「优等生」。他厌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,对于自 17 世纪夸美纽斯(Comenius)提出「教学法(didactics)」以来所形成的权威式教学传统,他也深表怀疑。

相反,他自然而然地被那些与他一样渴望独立思考的老师和同伴所吸引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来源是他的「奥林匹亚科学院」(Olympia Academy),它是由哲学生莫里斯·索洛文(Maurice Solovine)和爱因斯坦的数学家邻居康拉德·哈比希特(Conrad Habicht)组成的自学讨论小组。他们一起如饥似渴地跨学科阅读,讨论哲学、科学和文学。他们将好奇心化为利器,纯粹为了求知本身的乐趣。正是在这里,爱因斯坦首次深入接触了恩斯特·马赫(Ernst Mach)的《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》(The Science of Mechanics)以及其他重要思想。没有这些思想源泉,我们今天就不会再谈论所谓爱因斯坦的天才了。

对达·芬奇而言,成长的关键影响并非来自书本,而是源于纯粹的、无拘无束的实验。在安德烈·德尔·韦罗基奥(Andrea del Verrocchio)的工作室中,他学会了永不停歇、跨领域的工作方式,从雕塑转向绘画,绘画中途又钻研水利工程,项目做到一半就因新的痴迷而搁置实属常态。据传,教皇利奥十世(Pope Leo)曾叹息道:「唉,这个人永远完不成任何事。」而米开朗基罗则公开嘲笑他那种非正统的工作与学习方式。但正是这种不断漫游至新领域的习惯,恰恰正是达·芬奇取得突破的源泉。

在二人身上,我们能看到相同的特质:​非正统的思维方式、早年对实验的接触,以及近乎侵略性的好奇心。同样的模式也贯穿于理查德·费曼破解保险柜的物理学实践、艾伦·图灵设计弈棋机器的探索,以及其他数不尽的例证之中。

然而,当我们现在试图「再造」天才时,却反其道而行之。我们分发标准统一的教材​,规划线性的职业路径,并将好奇心视为干扰因素,而非推动最终突破的核心动力。祝相关各方好运吧。

你也可以成为天才吗?

这个问题可不像看起来的那样天真。

我们之所以摒弃「天才可培养」的想法,是因为轻信了这种迷思:天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而非后天努力的结果。很多人甚至相信,天才靠天生,无法培养。但事实上,​天才确实可培养,更令人鼓舞是,这套培育体系几乎对所有人开放。

培养建设性质疑精神​,把好奇心转化为利器​,你将锻造能创造出惊喜的思维模式。即便你的思维引擎运转的不如爱因斯坦,也请记得:这并不是竞赛。爱因斯坦本人也耗费数十年才收获了他最伟大的那些洞见,并且,在某些问题上,他也曾出错。

培养工作伦理是个不错的起点。你可以借鉴天才们的方法,尝试像爱因斯坦那样进行思想实验,或像达·芬奇那样探索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。你甚至可以追思那些看似无用的想法,为未来的横向思考*创造空间。\n*注:这里的横向思考指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,强调创造性和间接推理,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逐步分析。它鼓励人们跳出思维定式,探索非常规的解决方案。

我无法保证你能比爱因斯坦更精通量子动力学,但我确信,如果你投身于相似的训练,终将跻身于真正推动进步的极少数人,那些创造天才成就的实践者。改变世界的,从来不是智商分数,而是这群持续探索、共同前行的人。

参考文献

Isaacson, Walter. Einstein: His Life and Universe. Simon & Schuster, 2007.

Vasari, Giorgio. The Lives of the Artists.

Bambach, Carmen C. Leonardo da Vinci Rediscovered. Yale University Press, 2019.

Gagné, Françoys: My Convic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Abilities, Gifts, and Talents in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, Vol. 22, No. 2, 1999, p. 109–136